孫興懷教授《我國兒童用眼健康問題的探討》現場訪談
2013-12-24 19:14:18 來源: 多寶視
2013年全國近視眼防控高峰論壇于12月4-5日在三亞成功召開。記者前赴現場,對上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孫興懷教授進行了采訪。
記者:2013年全國近視眼防控高峰論壇的會議宗旨是什么?
孫教授:本次會議的宗旨很明確,主要是針對近視眼的防控進行了學術探討。參加探討人員有臨床眼科醫生、疾病防控人員、流行病學研究人員以及眼鏡從業人員。我認為我國近視眼處于“國病”階段,小學生近視發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這些都是全民性健康問題,是全民都應該關注的用眼健康問題。
記者:目前我國兒童的視力問題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孫教授:西方國家認為我國是近視眼大國,尤其是學生的近視發生比例非常高,會上談論的一些學術觀點和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也說明了這個情況。
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期,探討一些對于這個時期有意義的事情,對近視眼引發的相關問題能夠從根本上有措施進行防控。我國相關部門針對近視眼的普遍現象采取了應對策略,如學生必須做眼保健操、必須要有課外活動等,這些措施有益于整個身體健康和眼部健康,但是收效不大。
民間有種說法是眼保健操做得越多,近視眼越多,但是事實不是這樣。近視不是做眼保健操形成的,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眼保健操對近視的發生是否起到了緩解作用,因為近視眼形成的學說理論由過去的一種學說演變為現在的三四種學說,說明近視的問題非常復雜,它是受多種因素影響,那么,大家聚在一起進行針對性的探討就很有必要。蔣百川教授在國外生活的時間較長,他講到西方國家的幼兒園教育并不是普及知識,而是教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而我們國家不一樣,小學生有很多學習任務,早教甚至提前到胎教,這個問題是我國的人口眾多、將來的就學、就業壓力大,家長不愿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造成的。兒童期是眼部發育的關鍵期,在他們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視覺狀況時,兒童正常生長發育規律的外環境被干預了,我覺得這是形成近視的一個問題。
記者:關于兒童用眼健康,您認為我們目前能從哪些方面預防?
孫教授:“關于兒童用眼健康,我們目前能從哪些方面預防”是本次會議要探討的問題。如果近視形成后再采取措施可能事倍功半且達不到理想效果,所以從近視形成因素著手去干預近視的發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從客觀來講,近視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如個體差異、遺傳基因、易感基因、環境因素、其他因素干擾問題等;從現在來看,基因遺傳對于高度近視可能有一定的影響,單純近視不一定是由哪個基因引發,諸多實驗研究證明環境因素完全可以誘發近視眼的形成。城市的發展以及人工光源、學習就業壓力、飲食結構變化等對近視的形成都有一定影響,還有重要的一點是隨著電子產品的發展,人們的視覺行為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戶外活動相應減少了。我們現在強調的戶外活動意義不單單是在戶外,重要的是使眼睛處于放松狀態,而不是在戶外近距離用眼。
眼科醫生可以從近視眼的發病機制、近視眼的危害等相關方面對近視人群進行科學的回答和指導,但是整個防控系統是在社會的參與下形成,包括教育。近視化趨勢與學校,城市化的建設有關。一般來說,看近物要用調節力,5米以外不用調節力,但現在大部分工作都是在5米以內,所以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講,人們會適應這種近距離的工作,所以我個人認為近視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從醫學角度來講,輕度近視人群在近距離工作時,眼睛會放松,做功反而減少,眼睛會逐漸適應這種狀態,然后生物進化就會向這方面誘導;但是高度近視不適合這個發展規律,我們如何去避免高度近視,值得探討。
記者:您能談談逐年增高的兒童高度近視眼問題對于我國國民的眼部健康危害嗎?
孫教授:兒童高度近視眼對于眼部健康的危害需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若達不到標準視力,是否確實不適宜從事某種工作,在會上我講了近距離工作即使有輕度近視也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從人的發展規律來講,現在人們的壽命都延長了,所以應客觀的評價近視的利與弊。
另一方面,高度近視從醫學方面講,眼球會有病理性改變,這個改變會引起很多并發癥,如白內障發生提早、開角型青光眼、黃斑變性出血、視網膜萎縮等,這些并發癥都會影響患者的視覺功能,如果不注意甚至會造成失明,所以需要采取措施來阻止高度近視并發癥的發生,我認為高度近視可能是臨床醫學、眼病防控的重點,早期識別并阻止其發展,有利于保護眼部健康。
記者:2013年全國近視眼防控高峰論壇的會議宗旨是什么?
孫教授:本次會議的宗旨很明確,主要是針對近視眼的防控進行了學術探討。參加探討人員有臨床眼科醫生、疾病防控人員、流行病學研究人員以及眼鏡從業人員。我認為我國近視眼處于“國病”階段,小學生近視發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這些都是全民性健康問題,是全民都應該關注的用眼健康問題。
記者:目前我國兒童的視力問題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孫教授:西方國家認為我國是近視眼大國,尤其是學生的近視發生比例非常高,會上談論的一些學術觀點和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也說明了這個情況。
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期,探討一些對于這個時期有意義的事情,對近視眼引發的相關問題能夠從根本上有措施進行防控。我國相關部門針對近視眼的普遍現象采取了應對策略,如學生必須做眼保健操、必須要有課外活動等,這些措施有益于整個身體健康和眼部健康,但是收效不大。
民間有種說法是眼保健操做得越多,近視眼越多,但是事實不是這樣。近視不是做眼保健操形成的,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眼保健操對近視的發生是否起到了緩解作用,因為近視眼形成的學說理論由過去的一種學說演變為現在的三四種學說,說明近視的問題非常復雜,它是受多種因素影響,那么,大家聚在一起進行針對性的探討就很有必要。蔣百川教授在國外生活的時間較長,他講到西方國家的幼兒園教育并不是普及知識,而是教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而我們國家不一樣,小學生有很多學習任務,早教甚至提前到胎教,這個問題是我國的人口眾多、將來的就學、就業壓力大,家長不愿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造成的。兒童期是眼部發育的關鍵期,在他們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視覺狀況時,兒童正常生長發育規律的外環境被干預了,我覺得這是形成近視的一個問題。
記者:關于兒童用眼健康,您認為我們目前能從哪些方面預防?
孫教授:“關于兒童用眼健康,我們目前能從哪些方面預防”是本次會議要探討的問題。如果近視形成后再采取措施可能事倍功半且達不到理想效果,所以從近視形成因素著手去干預近視的發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從客觀來講,近視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如個體差異、遺傳基因、易感基因、環境因素、其他因素干擾問題等;從現在來看,基因遺傳對于高度近視可能有一定的影響,單純近視不一定是由哪個基因引發,諸多實驗研究證明環境因素完全可以誘發近視眼的形成。城市的發展以及人工光源、學習就業壓力、飲食結構變化等對近視的形成都有一定影響,還有重要的一點是隨著電子產品的發展,人們的視覺行為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戶外活動相應減少了。我們現在強調的戶外活動意義不單單是在戶外,重要的是使眼睛處于放松狀態,而不是在戶外近距離用眼。
眼科醫生可以從近視眼的發病機制、近視眼的危害等相關方面對近視人群進行科學的回答和指導,但是整個防控系統是在社會的參與下形成,包括教育。近視化趨勢與學校,城市化的建設有關。一般來說,看近物要用調節力,5米以外不用調節力,但現在大部分工作都是在5米以內,所以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講,人們會適應這種近距離的工作,所以我個人認為近視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從醫學角度來講,輕度近視人群在近距離工作時,眼睛會放松,做功反而減少,眼睛會逐漸適應這種狀態,然后生物進化就會向這方面誘導;但是高度近視不適合這個發展規律,我們如何去避免高度近視,值得探討。
記者:您能談談逐年增高的兒童高度近視眼問題對于我國國民的眼部健康危害嗎?
孫教授:兒童高度近視眼對于眼部健康的危害需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若達不到標準視力,是否確實不適宜從事某種工作,在會上我講了近距離工作即使有輕度近視也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從人的發展規律來講,現在人們的壽命都延長了,所以應客觀的評價近視的利與弊。
另一方面,高度近視從醫學方面講,眼球會有病理性改變,這個改變會引起很多并發癥,如白內障發生提早、開角型青光眼、黃斑變性出血、視網膜萎縮等,這些并發癥都會影響患者的視覺功能,如果不注意甚至會造成失明,所以需要采取措施來阻止高度近視并發癥的發生,我認為高度近視可能是臨床醫學、眼病防控的重點,早期識別并阻止其發展,有利于保護眼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