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視的診斷和治療
2014-11-05 09:05:56 來源: 多寶視
共同性內斜視分先天性內斜視與后天性內斜視二種。
醫學上將出生6個月內發生內斜視者稱為先天性內斜視,這類斜視的偏斜度往往很大,與屈光度無關。后天性內斜視分調節性與非調節性兩種,其中,調節性內斜視常發生在2~3歲左右,通常伴有中、高度遠視,或異常的調節內聚力與調節比率;非調節性內斜視和調節力與屈光狀態無關。
先天性內斜視生后6個月內發病,斜視度數較大先天性內斜視多在生后6個月內發病,斜視度數較大,一般不合并明顯的屈光異常,常合并眼球震顫等其它眼球運動異常。
一旦診斷先天性內斜視,首先應用睫狀肌麻痹劑散瞳驗光,并排除眼部的先天異常,盡早手術治療,部分患者可以建立雙眼單視功能。診斷先天性內斜視應慎重出生6個月內就可發現明顯內斜視,而且斜視度較大者,可以診斷先天性內斜視。
值得注意的是,嬰兒出生6個月內,即使發現其眼位輕微不正,也不能馬上斷定斜視。因為嬰兒生后2~3個月眼球運動不協調,可以表現輕度偏斜。5~7個月時,調節輻輳反射逐漸形成,視力也發育到一定水平,雙眼運動應該協調,此時如有眼球偏斜,應作進一步檢查可以做出診斷。
如果發現嬰兒有斜視的可能,應找專科醫生仔細檢查后方可明確診斷。
先天性內斜視:需早日改斜歸正
先天性內斜視發病早,斜視度大,患兒幾乎從未接受過正常的雙眼單視覺刺激,預后相對較差。現多主張盡早手術,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治療效果會明顯降低,延誤治療會讓很多患兒遺憾終生。
研究表明,手術應在2歲左右進行,在此階段斜視角相對穩定,檢查結果客觀可靠,手術的安全性較高。臨床統計,2歲時接受手術和18月乃至更早期手術的結果并無差異。
調節性內斜由于調節和輻輳失衡引起的內斜視
人眼注視遠處物體和注視近處物體需要不同的屈光度,眼睛根據注視距離付出相應屈光度的功能稱為調節。注視近距離物體時,兩眼同時向內聚集才能保證雙眼同時看到物體,此功能稱為輻輳。調節和輻輳是匹配的,其控制中樞位于大腦。當調節和輻輳失衡時,患者可以表現眼位異常,如遠視眼合并內斜視。發病在2歲后,戴鏡可使內斜視消失或減輕調節性內斜視多發生在2歲后,由于伴有中、高度遠視,需要提供較正常眼更多的調節,而輻輳也相應地增強,過量的輻輳可引起內斜視。若發病早期散瞳驗光,配戴合適的凸透鏡,減少調節和相應的輻輳,內斜視就可以完全矯正或減輕。
完全調節性內斜視和部分調節性內斜視
根據戴鏡能否完全矯正內斜視,調節性內斜視分為完全調節性內斜視和部分調節性內斜視兩種。
完全調節性內斜視:精確驗光戴鏡后,可完全矯正眼位?;純憾及橛兄小⒏叨冗h視,隨著年齡增長,遠視度數逐漸下降,內斜視也有所減輕,但很難恢復正常。如不積極治療,內斜視和高度遠視將導致弱視。
部分調節性內斜視:戴鏡不能完全矯正眼位。完全矯正屈光不正后,內斜視程度減輕,但仍存在。治療上須完全矯正屈光不正后,測量內斜視度數,再行內斜視矯正術。
根據斜視程度不斷調整矯正眼鏡
調節性內斜視的矯正眼鏡需要根據眼位不斷調整。如果戴鏡后內斜視完全消失,其遠視矯正眼鏡度數可逐漸減至尚能控制斜視并能保持較好的視力即可。治療內斜視時,一直戴最初的眼鏡是不對的。因為正常兒童在發育過程中其遠視度數會迅速減低,長期戴完全矯正眼鏡會影響眼球正視化的發育,內斜視兒童應每年定期散瞳驗光,及時調整眼鏡度數。
非調節性內斜視與屈光不正無關,應盡早手術
本病與屈光不正無關,即便有遠視,戴鏡后內斜視程度無減輕。眼外肌先天異常是發病的重要原因。隨著年齡增長,內斜視程度很少改變,多伴有重度弱視。需手術矯正,弱視必須盡早治療。
共同性外斜間歇性外斜視與持續性外斜視
眼位向外偏斜,俗稱“斜眼”。分間歇性外斜視與持續性外斜視。
間歇性外斜視的主要特征是大部分時間能控制正常眼位,只是偶爾在陽光下或疲乏不經心時,表現為外斜視。為了避免外斜視引起復視,患者在陽光下常喜歡閉一只眼睛。如果眼位失去控制,終日出現外斜視稱為持續性外斜視。由于外斜視發病有較長時間的間歇期,兒童在視覺發育過程中可以接受一定量的正常視覺刺激,所以外斜視相對內斜視容易恢復正常的雙眼單視功能。
間歇性外斜視
疲勞和愣神時出現,外斜視呈間歇性介于外隱斜和恒定性外斜視之間的一種過渡型斜視。隨著年齡增長,大腦控制能力下降,最終喪失代償能力,成為恒定性外斜視。
本病的顯著特點是外斜視呈間歇性,在戶外強光下喜瞇一眼。與外隱斜不同,多無自覺癥狀,僅發生在思想不集中、愣神和疲勞時。與屈光不正無特殊聯系,沒有或很少有弱視。治療以手術為主。
集合訓練不能治愈
過去有學者主張通過集合訓練控制間歇性外斜視,以免手術之苦。研究顯示,集合訓練可能有暫時效應,但不能矯正眼位,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不能代替手術。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不要因集合訓練而延誤手術時機。手術前尤其不應進行集合訓練,否則,容易出現眼位過矯。
雙眼單視功能受損前手術
間歇性外斜視首選手術治療,但手術時機的選擇應綜合考慮斜視角的大小、顯性斜視出現的頻率和時間的長短以及患者的年齡與融合狀態。
如已經確診間歇性外斜視,應定期檢查雙眼單視功能。在未形成顯性外斜、雙眼單視功能尚未全部喪失前盡早手術矯正。在4~6歲時手術效果最佳。
恒定性外斜視
外斜視恒定存在,以手術治療為主
大腦不能控制正位的顯性外斜視,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在幼年期或生后即出現的顯性外斜視,預后較差;另一種發生在成年期,開始為間歇性外斜視,以后因調節力減退,失代償成為恒定性外斜視,預后較好,手術后可重新獲得雙眼單視功能。
本病較間歇性外斜視少見,外斜程度變化較大,單眼視力較差時,偏斜度數更大。先天性恒定性外斜視常合并神經損害,應到神經科會診,排除腦神經異常。治療以手術為主。如果合并弱視,應待雙眼單視力平衡后再行手術。
醫學上將出生6個月內發生內斜視者稱為先天性內斜視,這類斜視的偏斜度往往很大,與屈光度無關。后天性內斜視分調節性與非調節性兩種,其中,調節性內斜視常發生在2~3歲左右,通常伴有中、高度遠視,或異常的調節內聚力與調節比率;非調節性內斜視和調節力與屈光狀態無關。
先天性內斜視生后6個月內發病,斜視度數較大先天性內斜視多在生后6個月內發病,斜視度數較大,一般不合并明顯的屈光異常,常合并眼球震顫等其它眼球運動異常。
一旦診斷先天性內斜視,首先應用睫狀肌麻痹劑散瞳驗光,并排除眼部的先天異常,盡早手術治療,部分患者可以建立雙眼單視功能。診斷先天性內斜視應慎重出生6個月內就可發現明顯內斜視,而且斜視度較大者,可以診斷先天性內斜視。
值得注意的是,嬰兒出生6個月內,即使發現其眼位輕微不正,也不能馬上斷定斜視。因為嬰兒生后2~3個月眼球運動不協調,可以表現輕度偏斜。5~7個月時,調節輻輳反射逐漸形成,視力也發育到一定水平,雙眼運動應該協調,此時如有眼球偏斜,應作進一步檢查可以做出診斷。
如果發現嬰兒有斜視的可能,應找專科醫生仔細檢查后方可明確診斷。
先天性內斜視:需早日改斜歸正
先天性內斜視發病早,斜視度大,患兒幾乎從未接受過正常的雙眼單視覺刺激,預后相對較差。現多主張盡早手術,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治療效果會明顯降低,延誤治療會讓很多患兒遺憾終生。
研究表明,手術應在2歲左右進行,在此階段斜視角相對穩定,檢查結果客觀可靠,手術的安全性較高。臨床統計,2歲時接受手術和18月乃至更早期手術的結果并無差異。
調節性內斜由于調節和輻輳失衡引起的內斜視
人眼注視遠處物體和注視近處物體需要不同的屈光度,眼睛根據注視距離付出相應屈光度的功能稱為調節。注視近距離物體時,兩眼同時向內聚集才能保證雙眼同時看到物體,此功能稱為輻輳。調節和輻輳是匹配的,其控制中樞位于大腦。當調節和輻輳失衡時,患者可以表現眼位異常,如遠視眼合并內斜視。發病在2歲后,戴鏡可使內斜視消失或減輕調節性內斜視多發生在2歲后,由于伴有中、高度遠視,需要提供較正常眼更多的調節,而輻輳也相應地增強,過量的輻輳可引起內斜視。若發病早期散瞳驗光,配戴合適的凸透鏡,減少調節和相應的輻輳,內斜視就可以完全矯正或減輕。
完全調節性內斜視和部分調節性內斜視
根據戴鏡能否完全矯正內斜視,調節性內斜視分為完全調節性內斜視和部分調節性內斜視兩種。
完全調節性內斜視:精確驗光戴鏡后,可完全矯正眼位?;純憾及橛兄小⒏叨冗h視,隨著年齡增長,遠視度數逐漸下降,內斜視也有所減輕,但很難恢復正常。如不積極治療,內斜視和高度遠視將導致弱視。
部分調節性內斜視:戴鏡不能完全矯正眼位。完全矯正屈光不正后,內斜視程度減輕,但仍存在。治療上須完全矯正屈光不正后,測量內斜視度數,再行內斜視矯正術。
根據斜視程度不斷調整矯正眼鏡
調節性內斜視的矯正眼鏡需要根據眼位不斷調整。如果戴鏡后內斜視完全消失,其遠視矯正眼鏡度數可逐漸減至尚能控制斜視并能保持較好的視力即可。治療內斜視時,一直戴最初的眼鏡是不對的。因為正常兒童在發育過程中其遠視度數會迅速減低,長期戴完全矯正眼鏡會影響眼球正視化的發育,內斜視兒童應每年定期散瞳驗光,及時調整眼鏡度數。
非調節性內斜視與屈光不正無關,應盡早手術
本病與屈光不正無關,即便有遠視,戴鏡后內斜視程度無減輕。眼外肌先天異常是發病的重要原因。隨著年齡增長,內斜視程度很少改變,多伴有重度弱視。需手術矯正,弱視必須盡早治療。
共同性外斜間歇性外斜視與持續性外斜視
眼位向外偏斜,俗稱“斜眼”。分間歇性外斜視與持續性外斜視。
間歇性外斜視的主要特征是大部分時間能控制正常眼位,只是偶爾在陽光下或疲乏不經心時,表現為外斜視。為了避免外斜視引起復視,患者在陽光下常喜歡閉一只眼睛。如果眼位失去控制,終日出現外斜視稱為持續性外斜視。由于外斜視發病有較長時間的間歇期,兒童在視覺發育過程中可以接受一定量的正常視覺刺激,所以外斜視相對內斜視容易恢復正常的雙眼單視功能。
間歇性外斜視
疲勞和愣神時出現,外斜視呈間歇性介于外隱斜和恒定性外斜視之間的一種過渡型斜視。隨著年齡增長,大腦控制能力下降,最終喪失代償能力,成為恒定性外斜視。
本病的顯著特點是外斜視呈間歇性,在戶外強光下喜瞇一眼。與外隱斜不同,多無自覺癥狀,僅發生在思想不集中、愣神和疲勞時。與屈光不正無特殊聯系,沒有或很少有弱視。治療以手術為主。
集合訓練不能治愈
過去有學者主張通過集合訓練控制間歇性外斜視,以免手術之苦。研究顯示,集合訓練可能有暫時效應,但不能矯正眼位,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不能代替手術。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不要因集合訓練而延誤手術時機。手術前尤其不應進行集合訓練,否則,容易出現眼位過矯。
雙眼單視功能受損前手術
間歇性外斜視首選手術治療,但手術時機的選擇應綜合考慮斜視角的大小、顯性斜視出現的頻率和時間的長短以及患者的年齡與融合狀態。
如已經確診間歇性外斜視,應定期檢查雙眼單視功能。在未形成顯性外斜、雙眼單視功能尚未全部喪失前盡早手術矯正。在4~6歲時手術效果最佳。
恒定性外斜視
外斜視恒定存在,以手術治療為主
大腦不能控制正位的顯性外斜視,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在幼年期或生后即出現的顯性外斜視,預后較差;另一種發生在成年期,開始為間歇性外斜視,以后因調節力減退,失代償成為恒定性外斜視,預后較好,手術后可重新獲得雙眼單視功能。
本病較間歇性外斜視少見,外斜程度變化較大,單眼視力較差時,偏斜度數更大。先天性恒定性外斜視常合并神經損害,應到神經科會診,排除腦神經異常。治療以手術為主。如果合并弱視,應待雙眼單視力平衡后再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