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視最新認識和研究成果分享
2013-10-26 18:06:35 來源: 多寶視
弱視是兒童時期較常見的與視覺發育相關的疾病,但一直以來由于我國的診斷標準不統一、在各地呈現弱視的檢出率差別大,弱視的檢出率隨年齡增大呈幾何級數遞減的趨勢。弱視檢出率過高可造成家庭及社會的資源浪費,但弱視的誤診又會延誤弱視的治療時機。因此,制定建立在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統計數據之上的,切實可行的弱視診斷定義是規范我國弱視診斷及治療最重要的工作。
2011年最終達成的專家認為:弱視是在視覺發育期,由于單眼斜視、未矯正的屈光參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覺剝奪引起的單眼或雙眼最佳矯正視力低于相應年齡的視力低限;或雙眼視力相差2行及以上,視力較低眼為弱視。在這個弱視定義中特別強調弱視的診斷需特別注意發現受檢者是否具有發生弱視的危險因素,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年齡因素以及雙眼視力的差別問題。
近年來弱視的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即中樞學說與外周學說。中樞學說通過神經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定性、定量及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表明,視皮層為弱視受損的主要部位,存在皮層神經元空間特性的異常。視皮層中對雙眼傳入沖動發生反應的細胞(雙眼驅動細胞)減少,導致了兩眼視通路傳入沖動間互相作用消失;或者視系統發生單眼剝奪后,雙眼驅動細胞減少,視皮層Ⅱ/Ⅲ層和Ⅴ-Ⅵ層神經元眼優勢柱發生移動,即大多數神經主要接受非剝奪眼的輸入,使非剝奪眼優勢柱擴大,被剝奪眼優勢柱縮小。此外,也會出現外側膝狀體接受剝奪眼興奮的細胞層萎縮變薄等。外周學說通過多焦視網膜電圖及OCT的研究發現:在視覺發育的敏感期,如有斜視、屈光參差和高度屈光不正等,均可導致黃斑未獲得充分、有效的視覺刺激而中斷或減弱黃斑部視網膜的繼續發育,使視網膜中心凹處的X型神經節細胞發生異常,黃斑部視網膜沒有正常發育而變薄,外側膝狀體相應部位和與之相互聯系的視神經傳導路發生傳導障礙,導致視功能低下,空間分辨率能力差或降低,從而形成弱視。
在弱視的治療方面,如何有效的去除腦皮質對弱視眼的抑制,使弱視眼優勢柱擴大,是弱視臨床工作研究的重點。一項來自于多種新臨床研究的結果表明:對于輕中度弱視兒童,阿托品壓抑與遮蓋治療同樣有效,且每天2小時和6小時遮蓋治療作用相似;對于重度弱視兒童,每天6小時遮蓋和全天遮蓋的治療效果無顯著性差異。
希望通過我們各位眼科醫生的共同努力,將我國的弱視規范化診治工作做好!
王樂今,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斜視與小兒眼科學組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國家藥監局咨詢評審專家
國家科技部國際評審專家
多個SCI收錄眼科專業雜志審稿專家
北京大學眼科中心斜視與小兒眼科主任,學科帶頭人
多年從事眼科的臨床工作,在斜視與小兒眼科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詣。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眼外肌本體感受器切除治療眼球震顫及顯微斜視手術。在特殊類型斜視及復雜性斜視手術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在中國人群中首次發現PRPF31基因突變導致視網膜色素變性,KRT12基因突變導致Meesmann角膜營養不良。獲得基因專利一項,發現的MEF2A基因突變導致CAD被評為2004年世界十大發現之一。2012年首次克隆出一個導致先天性眼組織缺損的新基因——ABCB6,揭示了先天性眼組織缺損的分子遺傳學基礎。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Circulation、Am J Med Genetics、Mol vision等雜志上發表多篇文章。獲得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2項林護基金科研項目。